查看原文
其他

税收视角下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基于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调查

税务研究 税务研究 2023-09-20



作者:

龙岳辉(国家税务总局浙江省税务局)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将中小微企业培育为“专精特新”企业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切实“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需要。浙江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历年来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培育,持续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小巨人”跃升。目前,浙江省共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9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下简称“小巨人”)1 068户,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为更好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税务总局浙江省税务局通过税收大数据分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特征,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税收大数据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截至2021年,浙江共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 801户。分析发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且表现出行业集中于传统制造业、营业收入表现优异、创新动能强劲及税收贡献增强等特点。

(一)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

浙江1 801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覆盖38个行业大类,分布广泛。从税收大数据分析看,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传统制造领域(详见表1,略),共993户,占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的比重为55.14%;2022年该领域税收收入为139.19亿元,占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55.55%。

(二)从营业收入状况看,“又专又快”特征较突出

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体营业收入额从2017年的3 100.75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5 967.04亿元,年均增幅达17.78%。其中:93.49%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超九成,专业化特征明显;占据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导地位的装备制造企业、化工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29.26%、26.59%,主营业务收入占其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达97.39%、97.66%,增长率及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均位于浙江省前列。

(三)从研发投入看,创新发展动能更强劲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数据显示,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研发投入户数从2017年的1 473户增加至2021年的1 779户,年均增幅为4.83%,其中2021年有研发投入的中小企业所占比重高达98.79%;研发投入总额从2017年的116.85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60.27亿元,年均增幅22.17%。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1年平均研发强度达4.36%,超过浙江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强度1.4个百分点。

(四)从税收贡献看,收入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从税收贡献看,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税收收入总额从2018年的177.01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250.55亿元,年均增幅为9.07%,占浙江省制造业税收收入的比重从2018年的6.33%提高至2022年的8.70%。尤其是近三年,在制造业整体受经济下行冲击的情况下,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税收收入逆势增长,2022年较2019年增长44.89%,三年平均增长13.16%,较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高出10.36个百分点。

(五)从税收优惠金额看,减税降费支持力度大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退税减税降费政策,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增长注入活力。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减免税额从2017年的39.99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90.68亿元,年均增幅达47.77%,尤其是2021年减免税额同比增长126.14%,增长迅速。分税种看,减免税额主要以企业所得税为主(见表2,略),2021年企业所得税减免税额达到168.45亿元,占全部减免税额的比重为88.34%,同比增长140.23%,带动税收减免税额整体大幅增长。


二、通过税收大数据和问卷调研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税收大数据显示,受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部分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呈现以下痛点。一是2022年47.42%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6.99%的企业当年营业利润为负。二是2022年有16.21%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70%的预警线,其中,49户企业资产负债率超90%,24户企业资产负债率超100%。2022年51.25%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流动比率小于1.5的预警值,其中21.77%的企业的流动比率小于1,说明该部分企业资金十分紧张。三是研发投入下降,有110户企业2021年研发强度已低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标准,其中18户企业研发强度为零,同时数据也反映多数利润下降企业2022年仍保持较大研发强度,力求实现技术突围。四是经营态势下滑,28.87%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存货周转率低于3,部分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也较低,反映出经营效率下降、销路不畅等问题。

为全面掌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并挖掘背后原因,国家税务总局浙江省税务局在开展税收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深入分析企业的“成长烦恼”。企业普遍反映,入围“专精特新”名单提升了企业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同时也较集中地面临“三缺三难”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人才、缺资金、缺平台,增效难、融通难、提档难。

(一)缺人才:“求才若渴”但招引留用难

人才短缺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尤其是位于三四线城市的企业感受更为明显。调查结果显示,77.14%的企业反映存在人才缺口,尤其是在研发等创新人才方面存在招不来、用不起、留不住等问题。一方面,人才紧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品牌吸引力较弱,加之受地域、待遇等多重因素影响,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又由于产品和研发的“专精”特色,其在产品、服务、工艺、技术等方面均存在特殊性,更需要引进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性人才,对口人才较少。另一方面,招才引才留才难。由于薪酬待遇、发展空间、城市环境等方面原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尤其对于中小城市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而言,大城市虹吸效应造成“小地方”招人难、留人难问题更突出。

(二)缺资金:研发投入大、回款慢但贷款支持不足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且受企业规模影响,常遇上游款项预付、下游款项收款延期等问题,稳定支出和收款滞后造成资金压力。同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贷款难问题突出。调查显示,51.42%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紧张、资金缺口大的瓶颈。一方面,资金需求持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大,且产品投入市场需一定时间后资金方能回笼,这期间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较大;同时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常遇甲方单位付款延期或流程停滞、产品交付和验收延期等情况,节点款项难以按时到账,进一步增加了资金压力。另一方面,贷款支持不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单一,92%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表示目前融资方式为银行贷款,且以抵押贷款为主,政府担保或技术担保等信用贷款方式较少涉及。而对于主攻小众市场和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而言,资产规模偏小较难获得贷款支持。税收大数据显示,2022年97.95%的金融服务资金流向资产超亿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三)缺平台:合作意向明显但平台支撑薄弱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耕细分市场,依靠持续创新制胜,向“小巨人”跃升、突破技术瓶颈时也积极寻求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调查结果显示,53.4%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存在产学研合作意向,但在实际推进中面临平台少、渠道窄的问题,推进难度较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目前仍普遍依靠自主创新,而基础创新的重复化、同质化,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损耗和效益损失等问题。一方面,合作意向强烈。通过产学研合作、专业研发机构合作等外部渠道获取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少走弯路”“不走弯路”,为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渴望深化产学研合作,获取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平台支撑薄弱。虽然企业合作意向强烈,但目前各地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设、基础技术服务机构建设、产学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力度不足、技术平台少以及合作效果不明显的情况。

(四)增效难:成本高、出货难挤压利润空间

高效的成本费用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运营能力以及持续的投资能力,是企业应对经济周期屹立不倒的重要保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议价能力有限,成本上涨及出货困难直接挤压企业产品利润,增值空间受到较大影响。一方面,成本高企影响主营业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均存在不同程度上涨,同时供应不畅问题又倒逼企业不得不以高价提前备货,甚至上游供应“有价无量”,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另一方面,“拳头产品”出货难。物流运输梗阻较多,配送效率较低、运输耗时较长,企业物流配送和运输损耗成本增加,复杂的海关进出口流程也进一步拉长进出口企业的出货周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核心产品面临“运不出”“高损耗”等问题,而高库存又进一步挤压了企业的投资热情。税收大数据显示:2022年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存货增幅达14.99%,高于固定资产增幅(13.33%),而2021年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存货增幅达35.54%,较固定资产增幅(15.35%)高20.19个百分点,说明高库存挤占了企业对生产设备、经营用房等固定资产的投资热情;2022年,即使在享受了留抵退税20.12亿元的情况下,仍旧有超五成的企业设备投资额同比下降。

(五)融通难:大中小企业互通难影响借力发展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有助于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也有助于发挥大企业带动作用加速中小企业成长。但调研发现,当前大中小企业融通存在产品融入难、创新协作难等问题。一方面,产品融入难。大型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往往设置规模、业绩等门槛,而由于知名度不高、规模有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即便有好产品和好技术,仍难以进入大企业采购名单。另一方面,创新协作难。目前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完善,技术领先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竞争力,不愿意开放共享技术,导致在技术协作方面,大小企业间“竞争”大于“合作”。同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基础薄弱,技术劣势降低合作可能。

(六)提档难:产品集中于中低端难创新升级

从中小企业到“小巨人”再到单项冠军,随着企业层级的提档,产品更多集中于产业链关键环节。但调研发现,作为后备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更多集中于产业链中低端,且受持续经营风险等因素影响,创新升级难。一方面,产品集中于中低端。税收大数据显示,从事于传统制造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年开票销售额占全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票销售额的58.52%。从产品布局看,生产销售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明显较少,销售磁性材料元件、功能高分子材料、工业机器人、半导体材料器件及集成电路生产设备、镍钴锰氢氧化物(锂离子电池用材料)的企业分别仅有46户、47户、32户、14户、2户,2022年这5类产品的开票销售额合计103.98亿元,占全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票销售额的1.64%。产品扎堆中低端,“特”点不突出,又进一步导致了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期盼加大创新支持。税收大数据显示,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耕细分市场超10年的有1 481户,占比达82.23%。在漫长的成长周期中,企业能否穿越成长周期成为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需经受市场考验。为此,企业期盼更多政策支持。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例,普通中小企业往往不具备充分的自主研发能力,但委托外部研发优惠“打八折”的规定导致部分企业“硬着头皮”自主研发,不利于提高研发效率;同时对初创期企业而言,仅增加账面亏损额,无法增加现金流,获得感较低。


三、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调研发现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困难,结合引导更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以及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小巨人”的发展需要,建议聚焦梯度培育、数智赋能、深化改革三大方向针对性改进培育举措,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梯度培育,塑造全新体系

一是构建“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体系。在有效期期满复核机制的基础上,强化过程管理,对存在严重失信、偷逃税等违法违规行为,或被发现存在数据造假等情形的企业,及时审核其资质条件,并给予取消资质认定的惩戒举措,巩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认定含金量。加强对优质中小企业名单动态管理,对符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小巨人”评选条件的企业,做好跟踪服务,引导企业及时升级认定,帮助企业第一时间享受认定成功带来的“知名度提升”“贷款优惠利率”等政策红利。

二是构建分层分类的政策扶持体系。区分企业类型,分析企业成长周期,不断完善现有支持政策。针对企业招才引才难问题,综合税务、经济和信息化、财政等多部门合力,开展“专精特新”人才认定并给予奖补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引育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端专业人才。针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建议逐步取消可享受加计扣除的委托外部研发费用计算比例限制,同时将研发优惠向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倾斜,对于委托国内高校等机构专门研发的企业,允许其全额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对初创期企业设置力度更大、形式更灵活的优惠政策,比如不设亏损结转弥补的年限限制,或针对企业相比前一年度新增的研发费用,准予其按一定的比例直接抵扣应纳税额,让企业优惠享受更有获得感。

(二)聚焦数智赋能,力促转型升级

一是创新公共数据运用,提升企业转型升级能力。充分利用包括税收大数据在内的政府公共数字平台、数据中心等资源,加强政府及行业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指导,帮助企业避开低效的同质化恶性竞争。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其他企业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链主”型企业梳理产业链短板,主动对接相关中小企业,充分发挥“链主”型企业的带动作用,助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人才集聚,提高产业协同发展与产业链竞争力。

二是推进多元化融资渠道建设,提升企业融资扩产能力。鼓励企业注重纳税信用等级维护,提高税法遵从度,并借助“银税互动”项目帮助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信贷支持”。健全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专利及设备估值机制,完善无形资产质押体系,降低企业融资压力。鼓励银行体系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直接融资比例,拓展债市、股市等多元化融资渠道。

(三)聚焦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破解全生命周期发展难题。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联盟,配备服务专员,常态化提供“税务体检”“法治体检”“工商体检”等服务,第一时间帮助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并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助推持续健康发展。打造集产业链分析、精准招商、项目管理、企业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服务体系,帮助企业精准对接各项资源,提振发展信心。深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引导深化产学研合作,注重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搭建和完善,形成富有活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生态体系。

二是深化数字化改革,重塑政务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税收大数据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分析,为支持企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科学决策。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系统建设,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事项全对接、数据全汇聚、应用全覆盖、系统全融合。健全“育苗+润苗+成材”的全周期助苗机制,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多维度、穿透式、可视化跟踪服务,实现涉企事项政策精准直达。

(本文为节选,原文刊发于《税务研究》2023年第6期。)

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

龙岳辉.税收视角下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基于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调查[J].税务研究,2023(6):38-43.

-END-

运用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税法遵从度的几点思考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税务领域应用的思考和建议

基于一起税款滞纳金纠纷案的思考与建议

水资源税与环境保护税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效应研析——基于污水减排效应的分析

“双碳”目标下我国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的改革建议:国际经验与借鉴

税收情报交换中纳税人信息权保护的理念跃升与制度调适

虚增利润型退税争议之厘清

关于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

社会保险费率调整:政策效应、现实问题与优化建议

美国私人养老金计划税收政策借鉴及启示

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原理、模式及其对税收制度的挑战

认知智能在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中的应用研究——兼论税收智能系统的建构

我国跨地区增值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于欧盟的经验借鉴

增值税改革在制度完善中为经济发展赋动能——新时代十年增值税改革述评

中国税务杂志社“调查研究”主题征稿启事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